学习要趁热打铁
遗忘曲线理论,又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,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(H.Ebbinghaus)在研究记忆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描述遗忘发展进程的曲线。该曲线揭示了人类记忆保持量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,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,随后遗忘速度逐渐减慢,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。这一理论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,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记忆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具体来说,艾宾浩斯通过自我实验,记录了学习后不同时间点的记忆保持量,并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曲线。他发现,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,遗忘的速度非常快,然后逐渐缓慢下来。这意味着,如果不及时复习,新学到的知识将很快被遗忘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遗忘的速度会减慢,已经长时间记住的东西则很难被彻底忘记。
遗忘曲线理论的基础包括记忆痕迹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。记忆痕迹衰退理论认为,学习后形成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,导致遗忘。而干扰理论则认为,新旧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,从而影响记忆的保持和回忆。
根据遗忘曲线理论,人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学习和复习计划以提高记忆效果。例如,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复习以加强记忆痕迹,然后逐渐延长复习间隔以巩固记忆。此外,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反复复习也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手段。
具体的复习时间点如下:
第一个记忆时间点:5分钟。这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后的5分钟内,人们开始遗忘,并且遗忘的速度很快。
第二个记忆时间点:30分钟。学习后的半小时内,如果没有及时复习,记忆量会继续快速下降。
第三个记忆时间点:12小时。这是学习后的第一个较长时间间隔,此时遗忘速度可能已经开始减慢,但仍然是复习的重要时刻。
后续的记忆时间点包括:1天、2天、4天、7天和15天。这些时间点标志着在学习后的初期到中期阶段,记忆保持量随时间逐渐减少的关键复习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