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读书会成员们,大家晚上好!今晚,我们要深入探讨一个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——“归因理论”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话题,更是一个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、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哲学问题。在开始之前,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:当我们观察到某个人的行为时,我们是如何判断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的?比如说,当你看到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你会认为这是因为他能力强,还是因为他运气好?这种判断的过程,其实就是归因。归因理论,简单来说,就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。其中,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三维归因理论,他认为,人们在归因时,会考虑三个方面的信息:一致性、特异性和一贯性。首先,我们来说说“一致性”。想象一下,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在面对相似的情境时,总是表现出相同的行为,那么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种行为是由他个人的特质决定的,而不是情境因素。这就是一致性在归因中的作用。比如,一个同事每次开会都积极参与讨论,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有主见、善于表达的人,而不是仅仅因为某次会议的特定话题而发言。接下来是“特异性”。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是否会有不同的反应。如果一个人只对特定的情境做出某种反应,

思维模型 · 04-18

数字职业 在2022年就正式被认可了!大家知道吗?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》这个新版本里,第一次把“数字职业”加进去了,还特地给它加了个“S”的标识。一共有97个这样的职业被列出来了。近年来啊,技术真是突飞猛进,比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这些都超火。咱们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得也是风生水起,2021年就冲到了45.5万亿元,占到了GDP的近40%呢!国家也明确说了,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,还把它写进了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里。现在啊,搞数字化的人才越来越多,他们可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这次《大典》的修订啊,可是专门研究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背景下,职业该怎么分类。专家们从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出发,把数字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去了,最后选出了97个大家公认、特点明显的数字职业。给数字职业打上标识,这可是咱们国家职业分类的一个大创新啊!这些职业能反映出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,还能预示数字经济的未来趋势。公布这些职业,不仅能让大家更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,还能提高社会对数字职业的认同度。而且啊,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和吸引数字人才,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不过啊,标识数字职

职业探索 · 04-17

今晚,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——反事实思维。这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跳出现实框架,去想象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的思维模式。它不是空洞的幻想,而是一种有力的思维工具,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过去、分析现在、展望未来。我们先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。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吧?他小时候成绩并不突出,甚至曾被老师认为是“学习有困难”的学生。想象一下,如果爱因斯坦因为早年的成绩不佳而放弃了科学探索,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?这里,我们就用到了反事实思维——假设一个与事实相反的情况,来探讨可能的结果。反事实思维,简单来说,就是假设某些条件与事实不同,然后思考这种差异会带来什么影响。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,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。比如,在职场上,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自己采取了不同的策略,结果会如何?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,会不会有不同的感受?让我们来看一个商业案例。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吧?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乔布斯的创新思维。但是,如果当初乔布斯没有被苹果解雇,没有经历那段低谷时期,他是否还能有后来的成就呢?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反事实思考。乔布斯在被苹果解雇后,经

思维模型 · 04-17

今晚,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——非线性思维。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,更是一种全新的看世界的方法,它可能会颠覆我们常规的认知,让我们的思维跃迁到一个新的层次。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:你站在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入口,每一条路都看似相同,但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带你走向完全不同的世界。这就是非线性思维给我们的感觉,它不按套路出牌,却总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。在谈论非线性思维之前,我们得先聊聊它的对立面——线性思维。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式的、逻辑清晰的思考方式,它讲究因果关系,一步一个脚印,稳扎稳打。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、工作中非常有用,但它也有局限性。线性思维容易让我们陷入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中,难以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。而非线性思维,就像是一股清流,在思维的河流中自由穿梭,不受任何束缚。它不按常理出牌,不遵循既定的路径,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风景。这种思维方式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,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,寻找新的解决方案。举个例子,大家都知道苹果公司吧?当年,乔布斯推出iPod时,就运用了非线性思维。在那个时代,MP3播放器市场已经相当成熟,竞争也非常激烈。但乔布斯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去打造一

思维模型 · 04-17

在今晚的读书会中,我们要一起探讨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心理现象——“煤气灯效应”。这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,更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。让我们先从一个电影说起。大家可能都看过那部著名的电影《煤气灯下》,影片中的妻子在丈夫的操控下逐渐失去了自我,她的认知被丈夫所扭曲,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。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示了“煤气灯效应”的可怕之处。丈夫的伪装与心理战术:丈夫安东在妻子宝拉面前伪装成体贴浪漫的伴侣,通过心理战术来逐渐瓦解宝拉的自我意识。他故意制造一系列假象,如物品失踪后又“神奇”出现,让宝拉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和认知能力。持续的心理暗示与否定:安东不断暗示宝拉的精神状态有问题,例如,当宝拉听到奇怪声音或看到煤气灯忽明忽暗时,安东总是坚称这些都是她的幻觉。这种持续的心理暗示使宝拉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能力。隔离与社交限制:安东限制宝拉与外界的接触,禁止她参加社交活动,进一步削弱了她的社交支持和自我认同。他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宝拉对他的依赖,同时也使得宝拉更加难以从外界获取对自己状态的客观评价。情绪操控与恐吓:安东时而体贴,时而冷漠甚至发怒,这种情绪上的操控让宝拉感到极度不安。他

思维模型 · 04-17
蜀ICP备2021016667号-1